中国品牌进化史:诚信、品质让百年老字号回归

  中国品牌进化史:诚信、品质让百年老字号回归

  李媛

  2018年5月10日是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品牌日”的第二个庆典日。

  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中国品牌日”的请示》,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的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可见,国家已经把品牌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中国品牌的提升。

  同时,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推进及国内消费升级的推动下,品牌在引领消费决策、升级以及全球化竞争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消费市场从最初的产品短缺、供不应求,到“洋品牌”在中国兴起,再到中国品牌的崛起,经历了多次起起伏伏,如今中国品牌正走向海外进入国际市场。

  百年品牌基因

  说起品牌,尤其是百年品牌,很多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因为许多品牌到如今,人们依然耳熟能详。北京的全聚德、东来顺、六必居、同仁堂;上海的上海家化、老凤祥;青岛的青岛啤酒;广州的王老吉等等。这些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精品。它们在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历程,最终统领整个行业。多年来,社会大众对其产品质量的认可逐渐形成了其品牌的影响力。

  那么,为什么这些品牌能够传承百年而不衰?这里存在哪些不可复制的基因?

  品牌专家李志起向《中国经营报》记者提起,首先,百年品牌都有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历史。比如同仁堂,明朝永乐年间,创办人乐显扬的曾祖父乐良举家迁往京城北京,以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乐显扬是乐家第四代传人,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始创同仁堂,位于西打磨厂。1723年,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老字号品牌里面,很多品牌都以创始人的名字命名,比如果仁张、张小泉、王老吉等,这就给品牌的由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故事。”李志起告诉记者。

  其次,百年品牌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基因,即诚信。清朝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亲笔提写著名“戒欺”匾额,告诫下属,凡百货贸易均著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不可欺。将诚信经营理念贯穿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使戒欺成为一种企业的文化,深入每个员工的心田。胡庆余堂内对联:“修合无人见,诚心有天知”人尽皆知。

  百年品牌还代表了消费者的信任,其品牌就是质量的代言。很多能够传承到今天的百年品牌都经历过创新整合的过程。

  全聚德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全聚德始建于1864年,创始人是河北冀县人杨全仁,以做北京烤鸭闻名。1952年公私合营后,全聚德新设了分号,扩建了老店。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把全聚德“全鸭席”选为国宴。1993年,中国北京全聚德集团的成立翻开了全聚德历史的崭新一页。

  而作为中国行业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企业之一,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家化”)其前身是成立于1898年的香港广生行,于200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18年已步入发展的第120年。如今的上海家化跨越三个世纪,已经进入国际市场打造了国际化品牌。

  如今,老字号品牌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更是一种历史传统文化现象。它代表了中国消费者追求美好事物的心态。品牌发展到今天仍在不断演进,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感受、认知、认同也在经历逐步提升和进化的过程。

  品牌的启蒙运动

  品牌出现的最初作用是为了区分。比如:做鞋的打在鞋底,做衣服的打在衣服上,做灯的放在灯上……这其实有两个作用:第一是区分;第二是信任和背书。随着品牌理论的成熟,企业在生产产品后,发现有品牌和没有品牌的产品,其实区别是很大的。对于有品牌的企业来说,它有三个作用:第一是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第二是降低了监督成本;第三是降低了营销成本。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品牌还普遍处于启动期,对于品牌并未形成成型的认知和构建,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商标认知的阶段。在消费者心目中,无论是当年的“飞鸽”自行车、“金星”彩电,还是“海鸥”手表,都仅仅停留在对商标和名牌的认识阶段。

  而这个阶段,品牌还是一个新词,多被理解为一个产品和公司的名称或者商标。但外资品牌的进入,逐步唤起了中国企业对于品牌最初的启蒙。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可口可乐、宝洁等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诞生了一批合资企业,在合资的过程中,出于外方的考虑,大量的本土品牌以商标使用权作价入股,结果合资后的本土品牌因为推广不力或被“打入冷宫”,逐渐淡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