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彼勒中国烦恼:高端市场遭挑战 低端市场出师不利

  【特写】卡特彼勒的中国“烦恼”

  卡特彼勒在高端挖掘机械市场的权威受到国有品牌的挑战,在低端市场出师不利。

  江帆JF

卡特彼勒中国烦恼:高端市场遭挑战 低端市场出师不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江帆

  编辑 | 杨悦

  作为在中国挖掘机械市场排名第一的外资品牌,卡特彼勒(Caterpillar,NYSE:CAT)的市占率连年攀升,但它对这块耕耘了40余年的沃土出现的新变数感到有些烦恼。

  根据CCMA挖掘机械分会的最新统计,2018年1-4月,中国大挖销量前十机型排名中,卡特彼勒与三一重工各有三款产品入选,徐工集团(下称徐工)有两款产品入选,小松中国(日本)和沃尔沃(瑞典)各有一款产品入选。

  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中国品牌的崛起,打破了卡特彼勒等外资品牌在高端市场的绝对垄断。

  挖掘机按照整机质量,可分为微挖(100吨)五种类型。小挖主要应用在城市建设、“机器代人”等领域;大、中挖主要应用于矿山、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大挖由于技术门槛高、市场品牌认同需要更长时间,此前市场更多被欧美、日系和国内龙头企业占据。

  “在30-40吨级的大挖市场中,卡特彼勒和三一重工PK得很厉害,前者在高端市场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国产品牌的挑战,”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双方的竞争主要集中在6吨、20吨、30吨及40吨级的挖机市场”。该人士拥有16年的工程机械从业经验。

  在30吨级挖机领域,三一重工具备一定优势,徐工也占有一席之地。2002年以前,挖掘机市场上并没有国产品牌的身影,近三年的品牌格局显示,国产品牌占据了约50%的市场份额。2018年1-4月,国产品牌的挖机市占率首次突破50%,达到53.1%。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信息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陈能诵对界面新闻记者称,目前国产挖掘机品牌的市占率超过了50%,相比小挖,在大吨位附加值更高的挖掘机市场,中国自主品牌成长的空间更大一些。

  在80吨级及以上的大挖市场,国产品牌近年来做了诸多尝试。2018年4月,吨位700吨的徐工XE7000E挖掘机正式下线,成为国内最大吨位的挖掘机。徐工在此前已发布了130吨、300吨、400吨的特大挖。

  “但40吨级再往上,国产品牌的优势就不太明显了,市场仍由卡特彼勒、沃尔沃和小松主导”,上述匿名人士说。尽管国产品牌进步很大,但80吨级及以上大挖市场基本被外资品牌所占据——小松、卡特彼勒和日立三足鼎立。该市场单品价值很高,市场保有量很小,并不是规模竞争的阶段。

  相比之下,国产品牌在小挖市场的占有率更高,外资品牌基本不占优势。

  卡特彼勒1994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定位挖掘机产品的高端市场,市占率也因此一直不高。

  2008年-2017年,国产品牌在中国挖掘机市场的份额从22.2%上升至50.2%。

  多名分析人士均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国产品牌主要挤占的是日韩品牌的市场,对美国老牌制造商卡特彼勒的冲击暂时有限。

  2008年-2017年,欧美系品牌的市占率从11.1%上升至16.9%,日系品牌的市场份额从38.5%下滑至21.5%;韩系品牌的市场份额也从28.3%下滑至11.4%。

  “市场定位不一样,卡特彼勒和小松是业内广泛认可的高端机械品牌,”付潮说。付潮曾在信昌机器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信昌机器)工作,信昌机器是卡特彼勒原四大代理商之一,在中国华南六省,新疆及港澳地区拥有员工2000余名,营业网点近80家。

  “举个例子,奔驰担心的竞争对手肯定是宝马,而不大会去担心长城、上汽和五菱,尽管它们市场占有率提高得非常快。”付潮认为,卡特彼勒不必过于忌惮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

  成立于1925年的卡特彼勒,由两家履带拖拉机公司贝斯特和霍尔特合并而成,当时因一位外行人将拖拉机的履带比作毛毛虫(Caterpillar)而得名。在二战以及马歇尔计划带来的内需刺激下,卡特彼勒迎来了满负荷生产的高速发展期,一步步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和矿山设备生产厂家。

  1970年代中期,卡特彼勒首次完成向中国市场提供38台铺管机的销售并在北京成立了销售办公室;1980年代,开始向中国国有企业进行技术转让;1990年代,卡特彼勒开始在中国建立工厂,生产产品并发展独立的代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