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幸存者:因公益重建的人生

汶川地震幸存者:因公益重建的人生

推荐 2018-05-11 18:26:52

这是一个稀松平常的下午,在四川扬康残疾人康复技术培训指导中心的教室里,25岁的董翠霞正在给十几名脑瘫儿童上语言课。

“苹果……跟我读……苹果……”她举着一个苹果站在孩子们中间大声地说,一边做出要“咬一口”的动作,试图用丰富的表情吸引孩子的注意,但是得到的回应零零散散,大部分的小朋友对老师的实物表演无动于衷。从事特殊儿童教育工作,辛苦是必然的,但是董翠霞很有耐心,因为困难总是会为热情让路。

汶川地震幸存者:因公益重建的人生

2013年,翠霞作为志愿者陪伴420地震的灾后儿童

“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这位爱笑的老师时常这样鼓励自己,这句朴实的话来自十年前一位陌生人的书信,那时候年幼的董翠霞正在汶川灾后的康复医院中,经历着她的至暗时刻。

即使已经过去了十年,董翠霞仍清楚地记得那个改变了很多人命运的下午。

2008年,董翠霞还是四川青川县木鱼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5月12日中午,离叫醒学生午睡的铃声响起还剩几分钟,一阵来自地底的猛烈震动,惊醒了所有人。

住在平房宿舍的翠霞完全没意识到地震来袭,下意识地跟着同学们往外跑,可一出来,就被旁边倒塌的围墙砸中了,幸好埋得不深,她很快就被救出来。

经检查,翠霞髋关节脱位,所幸没有生命危险。然而住隔壁楼房校舍的同学们则没那么幸运,楼房完全坍塌,近300人遇难。昔日热闹的县城突然之间满目疮痍,周遭的坏消息不断,15岁的翠霞躺在病床上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迫近和恐惧,这令她独自走入了一段很长时间的静默。

汶川地震幸存者:因公益重建的人生

汶川地震时,木鱼中学成为一片废墟,学生伤亡严重(2008年5月14日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养伤期间,原本爱笑爱闹的翠霞仿佛变了个人,她总是一个人望着窗外发呆,就好像身边忙碌的医疗人员、同病相怜的伤者都不存在。对于刚刚过去的那个下午,小翠霞是不愿回忆的,可是她闭上眼睛,地动山摇的画面就不断出现。

汶川地震幸存者:因公益重建的人生

十年后重建的木鱼中学(2018年4月24日 摄)

震后的心理干预志愿者曾经到医院来和幸存者们聊天,在大夫的安排下,翠霞也去了,她看着志愿者的眼睛有很多话想说,却如鲠在喉,不愿过多言语。不久后,翠霞收到了两封陌生人的来信。

刘哲摊开信纸的时候,深吸了一口气才落笔。他已经很久没写过字了,平时上班都是在电脑上噼里啪啦敲代码,写信还是学生时代的老黄历了。

汶川地震后,刘哲加入了茴香枝公益机构组织的“大朋友计划”,两个成年志愿者与一个灾区小朋友结对,鸿雁传书,进行灾区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和重建。

汶川地震幸存者:因公益重建的人生

大手牵小手,“大朋友计划”154位志愿者,实现了与65位512震后伤残“小朋友”的三年陪伴,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慢慢成长

“希望小朋友别嫌我的字丑,”刘哲心里默念着,写下:“翠霞小朋友,展信佳……”最终,刘哲还是决定把手写的信在电脑上敲出来打印,这个大哥哥很想给千里之外的笔友留下一个好印象。

与此同时,在北京这座城市的另一端,志愿者赵丽丽已经把她字斟句酌的第一封给翠霞的信和精心准备的小礼物交给了统一的工作人员,再由他们亲手送至小朋友手上。在信中,赵丽丽没有提及地震,她给翠霞讲了关于北京奥运会的见闻,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秘密,并且借自己的故事告诉翠霞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她在信的结尾说自己很期待翠霞的回信。

信寄出去后,等待回信的每一秒都格外漫长,然而时刻期盼的刘哲和赵丽丽一直没有收到来自翠霞的消息。

又一次耗尽力气的复健之后,翠霞躺在床上,拿手指戳了戳摆在床头的不倒翁,这是赵丽丽随信寄来的小礼物,翠霞明白远方的小姐姐是在鼓励她坚强。这些天,赵丽丽和刘哲的信她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每天困在病房内,信中那个陌生又新奇的北京太让她好奇了。哥哥的幽默、姐姐的温暖,也让翠霞有了走出自己封闭的小世界,增加了和外界交流的动力。她很想快点给哥哥姐姐回信,几次提起笔又不知道该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