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夜晚, 2018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在美琪大戏院正式开幕。表演艺术家焦晃、导演田沁鑫、编剧孟冰等众多戏剧工作者和在场1200余位中外观众出席了开幕活动。
四部大戏同时在上海静安区同日上演,有戏剧观众甚至因选择过多而“烦恼”。而在未来半个多月中,共将有17部中外名剧先后上演。加之其他各大剧场的演出,进入5月,上海的演出市场分外热闹,甚至有外地观众打算赶来上海观剧,而上海观众也由此开启了幸福的“赶场看剧”模式。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的《平凡的世界》,是剧院邀请了全国一流主创,历时一年创作的大戏。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呕心沥血之作,长达一百多万字。在1991年,该小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也是陕西文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故事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三家人的命运为主线,刻画了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田润叶、郝红梅、田福堂等一大批陕北土地上淳朴善良、有血有肉的农民群像。全景式地展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陕北地区普通农民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平凡而又曲折的人生道路。
话剧版编剧孟冰将百万字的小说浓缩改编为几个小时的剧本。导演宫晓东力图以恢弘厚重的方式,展现黄土高原城乡变迁和人物成长的画卷。
全剧希望能够真实反映陕北风土人情,为此剧组先后3次赴延安、清涧、延川采风,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犁地、喂牛、赶羊。舞台上,陕西农村常见的磨盘成为贯穿全剧的主要意象,而满台陕西演员用地道的陕西方言表演,在舞台上重现了路遥笔下的黄土黄原。
对于英国壁虎剧团,很多国内的观众早已非常熟悉。自从2010年,剧团带着他们在爱丁堡艺术节一炮而红的《外套》来到中国,这个剧团就以其极为鲜明的自身风格打动了很多中国观众。
剧团的创始人,也是《外套》和《迷失》的导演兼主演阿米特‧拉哈夫,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以突破传统,大胆运用极具表现力的肢体语言,通过形体、表情、舞蹈、行动,展现了当代英国戏剧最迷人与前卫的风貌。
《学院》是壁虎剧团于2013年创作的一部作品,其初衷是为了深入剖析当前大时代背景下的复杂人性。
台上的四位男演员,演绎着四类我们熟悉的人,他们深陷情感的迷宫无法自拔。Martin和Daniel是故事的核心,前者被女人的拒绝击垮,后者因不堪梦想的重担而一蹶不振。四壁的档案柜里储存着他们的记忆,恐惧和创伤。在抽屉一次次的开合中,四个男人的故事伴随着复古配乐的旋律倾倒而出,其中折射出的是现代男性的压抑和无助,面对挫折,他们不愿流露出脆弱与所谓的“非男子气概。”
延续了壁虎剧团的口碑,这部《学院》上海首演后依然被很多观众叫好,认为依然是一部富有表现力、想象力和戏剧张力的作品。
话剧《老舍赶集》是著名戏剧人方旭继《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二马》之后,第五次改编并导演老舍的作品,也是方旭首次将老舍的短篇小说改编并搬上戏剧舞台。
方旭一人身兼导演、编剧、主演三职。该剧选取了六篇老舍的杂文和短篇小说作品:《观众须知二十则》《创造病》《牺牲》《黑白李》《邻居们》《我的理想家庭》。在剧名上,借用了老舍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赶集”。
“这是我们创作团队首次尝试将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改编成话剧。”方旭说,这些由老舍先生在1930年代创作的作品,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味。
方旭在《老舍赶集》里用“全男班”的形式刻画每一组人物,以一幅幅幽默漫画的形式去感受老舍笔下的幽默与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