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上海文化品牌将亮相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
无论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还是江南文化,上海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优势。在新时代,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把上海打造成为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是身处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景之一。
即将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上,一批上海文化品牌将亮相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文化展区内,将从“红色文化”“传媒品牌”“文化企业品牌”“文艺创作”“品牌节展”“公共文化”等方面多维度展现上海文化品牌。在“中国品牌日”到来前夕,记者探营参展的相关文化企业,一睹其新风貌。
电影节构筑城市美丽风景线
走进康定路上的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一派忙碌景象。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即将于下月16日开幕,眼下正是紧张筹备的阶段。
每一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外电影界人士集聚申城,每天有密集的展示、论坛、发布会、品牌典礼在这座城市举办,为上海带来了巨大的人气效应。品牌成就的标志,不仅在于数据,更重要的是口碑。影院对话剧组、导赏办到社区、影展进入高校、市民撰写影评、观众通宵排队、年轻人争当志愿者、影迷从全国各地赶来……这些现象构成了每年电影节的美丽风景线,也成为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重要内涵。
“上海国际电影节确立了‘国际性、专业性、惠民性’的办节宗旨和‘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办节定位,在15个非专门类竞赛型国际电影节中,品牌性格清晰,品牌标识度十分鲜明。”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上海国际影视节有限公司总经理傅文霞告诉记者。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办,圆了中国电影人和上海这座电影城的一个国际电影节梦。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创办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是以文化促进城市建设和推动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创新举措,也为如今我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上海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提前做好了准备。
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了20届,始终与中国电影的发展风雨相伴,用创新驱动办节机制的完善,经过不懈努力,赢得了中外电影人和电影机构的信任。有一个简单的数字,可以看出这个变化:第一届,来自33个国家与地区共167部影片报名电影节参展参赛;第20届,106个国家和地区的2528部影片报名参展参赛,今年的报名影片数量又有增加。这也说明,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办节体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品牌专业度、品牌权威性和品牌影响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规划了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软实力、达到国际影响力领先水平的发展蓝图。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了“文创50条”,提出了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目标,根据国家发展电影的蓝图和上海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打响“上海文化”等品牌的要求,上海国际电影节将在办节中全面贯彻、全面落实、全面体现。
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但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还带着国产电影和推动国内电影机构积极“走出去”,在世界各地进行展映、交流等合作。不久前,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匈牙利电影重镇米什科尔茨市举办中国电影周展映活动,该市副市长杰诺思·基斯说:“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在把中国电影、中国文化一步步带到欧洲。”凭借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直通车”项目,中国电影正在走向世界各地,走进各国观众的心里。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几天后的戛纳电影节期间,与戛纳电影市场合作开幕酒会,这是戛纳首次邀请国外电影节合作市场开幕活动,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乃至中国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的重要突破。为了让中国电影制作更加国际化,促进中国电影与国际市场更为密切的合作,上海国际电影节有望联合上海电影行业协会,拟邀请上海部分电影企业共同参加这个全球电影界最重要的产业盛会之一,在市场搭建专门的“上海馆”,提高上海国际电影节及上海电影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互联网让教育更简单更公平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土生土长的互联网文化企业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关键词——责任。从早期的公益学习社区起步,沪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历经17年创业,始终扎根互联网教育,已形成以沪江网校为主体的B2C业务和以CCtalk为主的平台业务,目前用户数超过1.7亿,移动用户数1.4亿。“科技创新带来了教育的便利,我们的初心一直是通过互联网,让教育更简单、更公平、更快乐。”沪江副总裁常智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