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展现新时代中国优秀企业和企业领导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发挥优秀企业和企业领导的示范表率作用,在全国营造提升品牌质量、依法诚信经营、走在一流企业发展前列的浓厚氛围。在建国70周年之际,由中国商报社、人民日报新闻战线、中国商界杂志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流通研究院共同发起主办的“2019中国好公司高峰论坛暨中国企业领袖人物峰会”将于2019年9月7日-8日在北京盛大举办。经各专业媒体、权威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推荐,组委会严格审核,福耀玻璃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入围“中国好公司领袖年度人物”。
1946 年,曹德旺出生在上海。如果不是赶上时代的大变动,小时候的曹德旺,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富二代”。
如果是那样,很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中国首善”和“中国玻璃大王”了。
曹德旺有早起的习惯。我见到他时,也是一个早晨,在福耀集团总部。厂区不远的石竹山,还掩藏在大片的晨雾中。
曹德旺有早起的习惯。我见到他时,也是一个早晨,在福耀集团总部。厂区不远的石竹山,还掩藏在大片的晨雾中。

这个早起的习惯,是他少年时随父亲做水果生意落下的。
由于家贫,也加上生性调皮,他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不能读书,母亲就从队里牵了一头牛回来,14 岁的曹德旺成了生产队里的放牛娃。
当时,曹德旺的父亲已经从上海回到了高山。父亲不会务农,但他毕竟是从日本回来、在上海从过商的人,他知道可以通过小商小贩这样的经营活动,给家庭带来一点微薄经济收入。他就用从上海骑回来的自行车作为运输工具,从福州买些香烟运到高山去卖,从中赚取差价贴补家用。
那时候是不允许自由买卖商品的,一旦被抓到,就会以投机倒把论处,轻者没收,重者收押,游街示众。
15 岁那年,曹德旺开始跟着父亲做起了买卖。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算大也不算小,在那时,即使城里的孩子,15 岁也有参加工作的了。不过,曹德旺个子小,虽然 15 岁了,但看上去还是个孩子,所以没有人会检查他的书包。他先是跟父亲一起跑了两趟福州,每趟进货 30 斤左右,100 多公里,来回三天。第三次,他就一个人骑单车往返福州与高山之间了。他和父亲的商业分工是:他负责进货,父亲负责销售。
那时,前往福州的道路很原始,崎岖坎坷,其中艰辛自不待言。
后来他们改做水果生意。曹德旺需要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冬天顶着寒风,夏日冒着酷暑,骑车到福清县城,在天蒙蒙亮时批好水果,囫囵吃点东西,然后载着水果骑回高山。到了高山,通常已是下午三点左右,和父亲一起卖水果,卖完之后天就黑了。回家吃晚饭,要在晚上七点半之后,吃完就得睡,因为第二天凌晨两点,母亲就会坐在床前,不断地喊着推着正在酣睡的曹德旺,叫他起床。
直到现在,他的眼前都时常闪过母亲喊他起床的那一幕,一边喊一边抹着止不住的眼泪,“德旺,起床了。”
如此辛苦赚钱,一天下来,大概有 3 元左右的利润。
和水果相比较,烟丝的利润要高出很多。水果生意做了三四年,曹德旺的父亲又做起了烟丝生意。不到一年,父亲被当地的工商局抓了一个现行,烟丝被没收,“自行车也被牵了去”。
这一事件激发了曹德旺外出闯天下的决心。
他在逐渐长大,和父亲一起做生意的几年磨砺,也让他学会了独立思考。在他看来,父亲虽然聪明,也会做生意,但做的都是小本生意,而且政府不认可、不支持,根本没有前途可言。他还年轻,他不想重走父亲的老路。他认为,要想在这个世道安身立命,必须做政府允许做的事,当然,也要是能够赚更多钱的生意。
但是在很多年之后,曹德旺终于认识到那段艰苦岁月的真正价值。

他最初的经商理念,都来自于他的父亲。他的很多人生感悟,也来自于父亲的启蒙。父亲常说,男人有没有本事,并不在于看了多少书,关键要看做了什么事,以及怎么做事。他父亲对商业的理解,甚至远远超越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商业的定义。在他的父亲心中,做生意,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是一个人的道德与诚信,是成功的永恒基石。即便只是做小本生意,即便政府不认可、不支持,你也要正心正念;而如果是做大生意,如果有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你更要正心正念,否则,你将一事无成。
父亲问过他:“做事要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你数一数,有多少个心啊?”
“用心、真心、爱心、决心、专心、恒心、耐心、怜悯心……”他掰着手指,有那么多心吗?
“当然有。”父亲说,“但当你悟到爸爸讲的道理时,爸爸或许已经不在人世了。”
“以后我的确知道了。随着我事业的发展,我能数出来的心,已经不是一双手能够容得下的了。”很多年之后,曹德旺在他的自传体著作《心若菩提》中这样写道。
1968 年,曹德旺结婚了,他把妻子留在家里照顾母亲,开始自己独闯天下。
他种过白木耳,当过厨师,修过自行车,做过果苗销售员,尝遍底层生活艰辛。1976 年,他参与筹建福清市高山镇异型玻璃厂,当起了采购员。1983 年,他承包了这个濒临倒闭的小厂。1986 年,他开始涉足汽车维修玻璃,此后不久,他们用自己生产出来的汽车玻璃,打破了日本汽车玻璃对中国市场的垄断。1987 年,他建立了福建耀华汽车玻璃公司。
这个福建耀华汽车玻璃公司,就是福耀玻璃集团的前身。

再后来的故事,大家已经知道很多了。福耀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供应商,曹德旺也成为了名震天下的玻璃大王。他是不行贿的企业家,“没送过一盒月饼”;他是行大善的佛教徒,从 1983 年第一次捐款至今,累计个人捐款已超过 110 亿元人民币。2009 年,他从全球 43 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中脱颖而出,荣膺“安永全球企业家 2009 大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首个华人得主。2016 年,他获颁全球玻璃行业最高奖项——金凤凰奖,评委会称,“曹德旺带领的福耀集团改变了世界汽车玻璃行业的格局”。
他自己的总结是,“这辈子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做一片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玻璃。”
这两年,他多次呼吁减轻企业税负,引起社会诸多共鸣。当然,也有很多人断章取义曲解他的意思。但他似乎不太善于保护自己,对于减税这个问题,你若问,他还是会坦诚回答。他胆子大、敢直言,这是出了名的。他认为自己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社会的事情,对国家更不要讲了。在他看来,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他是为了国家好去提的意见,而不是为了它不好去提意见,因此他也没有什么思想负担。
当然也没有什么人敢来批评他。他也没有什么压力。
而我一直关心的是,这样一位潜心制造、笃定专一的企业家,他的发展观是如何塑造的?这样一位矜贫救厄、乐善好施的企业家,他的财富观是如何形成的?这样一个早早就体验到现实残酷的穷孩子,是什么支撑他没有迷失在对财富和权力的攫取当中?

有人告诉我,曹家四代信佛,曹德旺也是一位佛教徒,所以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烧香念佛,很多人都在修心之路上耕耘,当他们的理想与现实利益冲突,那么不管在修行路上学到了什么,现实利益还是会击败他们内心的善,他们仍会变成自私甚至作恶的人。很多人学佛,他不是信,而是用。这样的人,在这个纷乱的社会中必然时刻面临两难的选择,也自然容易陷入到作恶的泥淖。
那么我们应该信什么?尤其是对我们这些没有学佛的人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曹德旺说:“要信他,要相信别人,要相信天的存在。你对谁都不相信,那么你的心肯定是非常丑恶的。如果你对谁都不相信,也必将一事无成。”
所以,我更愿意与大家分享曹德旺小时候所受到的家教。一个人最初的精神密码,一定来自于他眼睛里反射出来的世界。在那个小商小贩还被视为犯罪的岁月里,他的父亲仍然教育他用心做事;在那个饭都吃不饱、衣服补丁要打到里三层外三层的岁月里,他的母亲仍然教育他“穷要穷得清,富要富得明”。毫无疑问,他们在艰苦岁月里所抱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曹德旺的一生有着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家教不是宗教,但在很多时候,它的法力可以胜过任何宗教。
那才是他真正的、永不枯竭的思想资源。那其实是我们这个民族从未彻底熄灭过的精神的烛火。
而经商与种树一样,要做时间的朋友,要有恒心和耐心——这一来自日本布店老板的启蒙,经过两代人的传递,最终也汇入了灌溉福耀这颗大树的神秘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