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铁饭碗创业,曾穷到住水泥管中,今创造年营收3300亿的实业帝国

      说起中国的实业创始人,令人佩服的有哇哈哈的宗庆后,华为的任正非,当然还有正威的王文银。和宗庆后、任正非一样,王文银的公司至今没有上市,但和全球最顶尖的企业过招,这本身就已经足够。
 

      王文银如今身家800亿,是世界铜王之一,虽然他的财富没有马云和马化腾多,但是他不靠虚拟的收入,不靠互联网,踏踏实实做实业已经非常难得。

      王文银1968年出生在安徽一个非常落后的小镇,王家世代都是农民。王文银从小的生活苦不堪言,童年的王文银放学回家后,还是要帮忙家里做农活。于是王文银从小就有一个发家致富的梦想,所以他读书非常努力,成绩也一直非常好,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出路。1989年,他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跳跃,他以超重点线50分的成绩考入了南京大学。

 

      从南京大学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上海工作,每个月有500元的薪资。但是王文银觉得若是在这样干一辈子也没办法发家致富,于是不久之后王文银果断辞掉铁饭碗,来到深圳,那个时候他身上只剩下10快钱,于是只能到处流浪,还曾栖身于一个水泥管中。

      随后王文银放低大学生的身份从基层员工做起,一开始供职于一家港资电缆公司任仓库管理员,第一个月发工资的时候,他才搬离了水泥罐子,租了一个3平米的小房子。里面只能放一张床,偶尔还会漏雨,但是王文银已经非常满足了。

 

      后来由于工作表现出色,王文银晋升迅速。他一年内连升七级,直至成为总经理助理,一年拿的奖金和提成有百万之多。当时王文银常和下属们说,他想要办公司、开工厂。但那时没人相信他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

      没想法在1995年,王文银却选择辞职,把自己之前吹出的牛皮变成现实:创办了携威实业有限公司,从熟悉的行当干起,专做电源线买卖。由于亲力亲为的工作态度给他积累了不错的口碑,也给了他颇多信心,逐渐扩大经营规模与领域,公司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当中曾遇过不少危机,比如客户带货潜逃等,这些困境让他更加谨慎行事。

      1999年,王文银整合旗下几家工厂组建了正威国际集团,总资产约10亿元。接着,他从电线厂开始向产业上游拓展延伸,开办了自己的电缆厂、塑胶厂、铜材加工厂,并把产品卖到了世界100多个国家。到2003年,正威已颇具规模,是国内产业链最完善、全球最大的电源线生产厂家之一。

      同年,非典爆发,各类资源价格大跌,王文银认为这是一个巨大机会,决定买下几座比较大的铜钨矿山。他的决定遭到合伙人和家人的激烈反对,因为电源线企业一般不会买矿山,这是一次赌博!等非典过去,铜钨矿价值翻番,正威获利丰厚。股东们越发相信,王文银确有眼光。

      随着事业蒸蒸日上,2009年,王文银又大胆投资了安徽铜陵铜制造产业园。那一年,正威国际集团全年营收比前一年的116亿元翻了近3番,至319亿元,而全威铜业就贡献了106亿元营收。而且,全威铜业是安徽省第一家年营收超百亿的民营企业。今天,在铜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全威铜业年营收近300亿元,在国内外位居一流。

      王文银在经营上也非常严格,以全威铜业为例,不论是厂房、设备、原料还是人员,都要“最好的”,这让产品价格虽然高出行业均价,但仍颇受客户青睐。他的逻辑是,最好的设备配合最好的人、最好的原料才能生产出最顶级的产品。

      全威铜业打响了正威的名声,之后正威在国内外大举投资,年营收成倍增长,2011年营收破千亿,到了2014年营收已经达到3400多亿元。当初转股给王文银的股东们后悔不已,他们当中最小的股东在全威错失了相当于十几亿的股票价值,在正威国际集团错失的是百亿以上的股票价值。但这一切,也只能叹息一声。

      正是王文银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的信念,才促使他成为世界铜王。王文银做一个工厂是这样,在危机中抄底他也是这样。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非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他屡次抄底,鲜少失手。

      虽然正威国际集团已连续多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虽然他在富豪榜上把饮料大王宗庆后挤在了身后,他还是不满足,他的目标是5-10年后进入世界百强。

      王文银的正威集团现已成为金属新材料产业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营收将近3300亿。此外,它还广泛覆盖了非金属新材料、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半导体和智能终端、互联网、无人机、大健康、大文化和大教育等产业,逐步从区域的、单一行业转变成了世界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弃铁饭碗创业,曾穷到住水泥管中,今创造了年营收3300亿的实业帝国,王文银这20多年的创业生涯堪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