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为调整公积金额度入手,浅谈华为任正非的管理思想

日前华为官方正式回应了京沪等部分地区员工公积金额度下调的事情,总结下来基本包括几个要点。

1. 北京、上海的公积金缴纳标准从12%降到5%是跟深圳看齐,符合“同地同标准”原则(简单说就是:一家公司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参保的员工,公司为这些员工提供的福利保障在规则和标准上是保持一致的)。在此之前,深圳华为为员工的缴纳公积金的标准就是5%。

2. 所遵循的指导文件是在2018年5月11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改进住房公积金缴存机制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的通知》。

3. 之所以这样做华为有三点考虑:降低企业成本、避免待遇福利化、秉持按贡献分配。

如果深度理解华为的发展逻辑之后,出现这样的决策制定其实并不意外。毕竟在华为的企业文化中就强调「以奋斗者为本」。

华为的独特之处

不同于同样在上个世纪80年代诞生的联想,华为的发展路径一直都能看到技工贸的逻辑,就是用技术研究来推动生产贸易。

然而要说到联想和华为最大的不同,就要说两者对待金融工具态度的迥异。

 

联想投资成立于2001年4月,后改名为君联资本,先后投资过科大讯飞、展讯、卓越等公司。在2017年联想控股的财报中,投资性的收入已经占联想控股总营收的95%还要多。

当你觉得联想还是一家电脑公司的时候,其实人家早就已经成为中国顶级的投资公司。

联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逻辑,其实跟联想成长的时代背景有关。柳传志为了联想的发展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突然的问题,这让联想的成长史充满坎坷。

正是源自这样的发展经验,让柳传志看待风险的视角会更聚焦于经营和业务层面上,忽视产品里所潜藏的风险和机遇。

 

反之,任正非对待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的态度就显得很有原则,除了对华为上市的兴趣寡淡之外,也包括拒绝与找上门的投行经济学家见面。

对于为什么不上市,任正非有这样的一番解释:猪养得太肥了,连哼哼声都没了。科技企业是靠人才推动的,公司过早上市,就会有一批人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的工作激情就会衰退,这对华为不是好事,对员工本人也不见得是好事,华为会因此而增长缓慢,乃至于队伍涣散;员工年纪轻轻太有钱了,会变得懒惰,对他们个人的成长也不会有利。

而且从现实情况来说,全员工持股的结构模式已经无法让华为上市,如果要上市就要面临很多的合规问题。

更何况上市是违背华为企业文化的。最新财富商机华为手机撬动百万财富加亿伞误期就误把误伞路期,上市之后,华为的经营决策就要站在投资者利益的角度,而不再是以客户为中心。其次,上市之后华为的战略制定都将受到投资者的限制。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董明珠的造芯计划公布之后,遭到了格力投资者多么大的抵触。

说起来,追逐短期利益已经成为了当下投资者的常态,此时有多少人还相信长期的价值投资?

任正非这个人,很古典

似乎是在军队中的经历,任正非对于历史方面的东西非常感兴趣。让他拥有了能够在人类每一次的历史变革中找到关键因素,并将其收纳进他的华为管理学的能力。

孙皓晖的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讲述了秦帝国从商鞅变法到秦朝末年跌宕的历史,从孙皓晖本人对于秦朝的论述角度,基本上能够看出作者对于中国历史上法家学派的推崇。

 

正是主张变革和与时俱进的法家特质吸引了任正非对于这部书的关注,并要求华为高管每人都要阅读这部书,观看有关的电视剧。

法家讲究的就是效率,而华为需要的就是效率。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华为基本法》的诞生并不奇怪,它的目的就是要把华为对员工的管理,从制度约束上升到精神约束。

华为制度的问题

华为经常被人指摘的问题就是:不够人性化,过分强调狼性,对员工要求极高。

其实把这个说成是华为制度的问题并不正确,因为华为的快速迭代也是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通信行业,不得不建立人才型企业格局,时不时的还要搞一搞「吐故纳新」的运动。

所以说,你可以去事业单位谋求一个养老的职位,但是在华为并不允许这种员工的存在。

以奋斗者为本的团队必须人人都是奋斗者,如果你懈怠,自然就要被淘汰。

说起来,华为对于员工的酬劳待遇更加注重当下贡献,而非往日贡献。从根源上杜绝努力了几年就倚老卖老的情况发生。

这也许就是华为敢于从员工待遇入手,从而保持团队活力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