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告是说服的艺术,而公益广告的作用机制更适宜用“感化”来概括。公益广告的内容特点及其非功利性,决定其对受众施加的影响是一种感化,达到劝人向善的目的,认识这一点,对公益广告的制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从创意切入、讲好故事、以广告语点睛,有助于感化的实现。
关键词:公益广告;传播效果;说服;感化
长久以来,公益广告的制作与投放一直是媒体运作的必选项。公益广告是说服的艺术,更是感化的艺术。公益广告传播效果的达成,有赖于媒体和公益广告的制作者具备感化受众的意识和技巧。
一、广告是说服的艺术
“广告”一词,通常是指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和非人员性劝服的,进行有关产品(商品、服务和观点)的信息传播活动。广告区别于一对一的“人员性劝服”,通常需要借助媒介进行规模化的高效传播。
广告大师威廉?伯恩巴克指出,广告是说服的艺术。①人们生活中遇到最多的商业广告,其目的在于说服人们购买广告主的商品和服务。根据美国学者Maclnnis等人提出的说服理论模型,广告说服的过程可以概括为需求对接、信息加工、品牌态度形成三个阶段。首先,当品牌或产品所提供的利益点与受众需求点一致时,受众才会关注广告。其次,受众接收广告信息后,会结合自身知识、经验对信息进行编码、提取、分析、权衡,这便是信息加工环节。最后,受众对品牌或产品产生相应的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进而形成品牌态度,以指导购买行为。②其中,信息加工是说服过程的核心环节,决定了说服的成败。威廉?伯恩巴克认为,“怎么说”往往比“说什么”更重要。③ “怎么说”决定了受众信息加工的效果,如果“说”得精彩,就能卖得畅销。
二、公益广告旨在感化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营利为直接目的,通过媒介来发布的,为公众谋求利益的广告。其核心内容是维护社会道德和正常秩序。④如果说商业广告旨在说服,那么公益广告的目的更接近于感化。
说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理性说服和情感说服。理性说服主要向受众传达品牌和产品的功能价值和实用价值,尤其是区别于同类竞品的核心利益,激发受众的“认知反应”,产生购买欲;情感说服往往从商品的文化、精神附加值切入,为受众营造一种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或讲好一个动人故事,激发受众的“情感反应”,令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对品牌和产品产生好感。
公益广告传播的是某种思想、观念或价值取向,比如关爱老人、支援教育、讲文明树新风等,而非具体的实体产品,很难从功能角度进行理性地描述,因而更多采取情感说服的方式传达信息。事实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消费越来越丰富,在“不缺什么”的情况下,商业广告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情感说服方式促进销售。同是“情感说服”,公益广告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非功利性,对于这种非功利性的情感说服行为,用“感化”一词来概括更为贴切。
感化是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的思想、行为逐渐向好的方面变化。“感,动心也;化,变也”。公益广告旨在感化,感化的落点在于“变”,即行动。不过,公益广告所引发的行动往往存在滞后性。例如戒毒广告,大多是对非吸毒人员的一种告诫——“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感化的结果是在人民心中建立了一条对于毒品的防线,在今后遇到毒品时能够自主规约自己的行为。又如有关希望工程的公益广告,人们看后不一定立刻会去捐款,但受众心目中已经形成了是非判断——支援教育是对的,帮助他人是值得提倡的,此时,公益广告的感化效果也已经达成了。另外,公益广告所激发的行动,并不是对商家或广告发布者有利,而是对受众自身或整个社会有利。公益广告传播内容的特点及其非功利性,决定其对受众施加的影响是一种感化,达到劝人向善的目的,认识这一点,对公益广告的制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实现有效的感化
广告售卖的前提是满足受众需求,不能“强买强卖”。同样,公益广告也需要基于受众需求和信息接受习惯,不能强行灌输。
(一)用创意拨动受众心弦
由于公益广告的题材常常与普通受众的生活有一定距离,比如器官捐献、扶贫、保护鸟类、支援教育、廉政等,都是社会性议题。老百姓的日常工作生活很少直接涉及这些领域。比起宏大的公益主题,汽车的功能、饮料的包装、手机屏的尺寸等产品信息可能更容易激发普通受众的兴趣。要吸引受众关注公益广告,必须依靠创意。有创意,才能吸引眼球、拨动受众心弦;没有创意,公益广告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