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大江东:红色浓,海派俏,江南韵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大江东:红色浓,海派俏,江南韵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5月17日消息,上海,为什么会成为上海?

翻开上海地图,苏州河绵延、黄浦江蜿蜒,远有滔滔长江,浩淼东海……与生俱来的通江达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方位,让上海依水而生、伴水而兴,从渔村小镇出发,孕育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大江东:红色浓,海派俏,江南韵

上海全景  上海市委宣传部 供图

水,浸润出上海的文化底色,也酝酿出最为鲜明的城市性格。上海,从如水般的江南文化出发,缔造独特的海派文化,更迎来红色文化在这里发轫、漫染、勃兴!如今,党的诞生地、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正在努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怎么理解这张文化品牌?用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的话来说,“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宝贵资源,要用好用足。”

红色、海派、江南……理解来处,才能看清未来,坚定目标,更能不畏前行。5月14日下午,上海正式对外发布《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并强调,“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既要抓好“码头”建设,又要抓好“源头”建设,“‘源头’重在原创力,‘码头’助力世界优秀文化在上海生根开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表示。

“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总目标、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已然明确。如何切实把“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品牌建设源动力,在文化“码头”建设上下功夫,在文化“源头”建设上巩固地位,上海全力以赴,奏响文化振兴交响曲——

江南文化:从上海滩走向世界

十年前,谭盾和太太回到上海。

朱家角镇西井街1弄,一间老宅。谭盾将之改造成一个艺术空间,取名“水乐堂”。

小巷交通、小桥流水、湖泊倒影、数支花草——“水乐堂”与邻里一般白墙黑瓦,不同的是,谭盾将河水引入屋内,室内室外空间连通,夕阳西下,宛如一幅水墨古画。

“很有意思,有国界、有边界,但没有水界,水是刀切不断的。”谭盾说,水也是连接上海和世界割不断的桥梁,他做了“水乐堂”,“把建筑做成音乐,把音乐做成建筑。”

在这里,谭盾创作出“实景水乐”《天顶上的一滴水》,交织着琵琶与弦乐、现代与古典、东方与西方……透过“水乐堂”,上海和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汉堡等以水闻名的城市建立了艺术交流。谭盾是想“把上海和世界通过水连接起来。”

古镇朱家角,并不只有一个谭盾。昆曲名角张军,在这里实验了“园林版”实景昆曲《牡丹亭》,将牡丹亭还于园林,在风声蝉噪中,给戏迷们一个最真实、最纯粹的牡丹之梦。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大江东:红色浓,海派俏,江南韵

朱家角古镇

旧时江南,就这样一桩桩保留,一点点复现。

江南真好。以海派文化为显著特征的上海文化,正脱胎于平和冲淡、宁静致远而又内蕴生动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以水为媒、融通交流,给予海派文化充足养分,后者也从不吝于反哺。上海的文化特质,一直是“滩”,而不是“城”;是“共享”,而不是“固守”。

获益于开放心胸与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在上海熠熠生辉,与世界平视对话。

5月,一台满载西域风情、呈现东西合璧之美的“锦绣中华—西北风情”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来自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音乐家与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同台,共同奏响以西北信天游为素材的《天坡》、描绘古宁夏八景之首的《贺兰晴雪》……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西北民间音乐人,带来了古老的传统乐器,也带来自由朴实的气息。“他们离天地更近,音乐源于生活,特别能打动人。”

上海民族乐团另一作品《海上生民乐》,不久前获邀欧洲巡演。其中,法国巴黎爱乐音乐厅和德国易北河音乐都是首次迎来中国民乐演出。八千年骨笛与三千年古琴,在世界面前奏响中华文化的最美音符。

海派文化:摩天楼畔唱响紫竹调

黄浦江最曲折处,便是东方明珠塔,上海地标性建筑。

“东方明珠”,也是上海的代表性企业——国内目前文化产业布局最完整的国有文化类上市公司,具有全牌照运营、全渠道流量入口协同、线上线下协同互动、新媒体智慧运营以及强大的版权内容和IP优势,旗下IPTV、互联网电视等多种传播渠道覆盖有效用户超过1.2亿。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大江东:红色浓,海派俏,江南韵

东方明珠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