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向着“五年百部精品”目标迈进

上海:向着“五年百部精品”目标迈进

5月15日,由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打造的《汉字》巡展在上海儿童博物馆拉开序幕。

本次展览核心设计理念是“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青少年提供生动活泼的汉字文化体验。图为小学生们在上海儿童博物馆体验甲骨文古诗词填空游戏。新华社记者 胥晓璇 摄

本报讯 (记者金鑫)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日前正式印发《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总目标、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5月14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上海提出“以五年为时间点,实现‘五年百部精品’创作目标”,聚焦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更多精品力作。

明确3年150项重点项目

据了解,《行动计划》围绕“激发上海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突出“内容生产精品迭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艺名家群星璀璨、文化地标绽放魅力、文创产业做大做强”5个方面,提出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品牌任务,以及具体细化的12项专项行动、46项具体抓手和150项重点项目。

为推动工作落实落地,上海市委宣传部进一步制定了《“上海文化”品牌建设重点项目150例工作目标及具体任务表》,对每个项目的目标和举措进行了具体阐述。

“码头”“源头”建设相得益彰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表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关键是要抓好“码头”建设和“源头”建设,贯穿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全过程。他说:“唯有发挥‘码头’的深度,吸引和集聚各路名家、名企、名人、名作、名展和名演前来上海‘停靠’,‘源头’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也唯有发挥‘源头’的高度,辐射和引领周边文化共同发展,进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码头’建设才能相得益彰。”

围绕“源头”建设主要聚焦三方面。一是瞄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通过打造学术高地、文艺创作高地、教育传播高地,自觉体现上海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的责任担当;二是瞄准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源头,把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结合起来,从发掘保护建党历史资源、深化建党伟大业绩传播、打造建党主题文化精品、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宣传等多个维度切入,推动“红色文化”品牌建设;三是瞄准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的源头,上海提出“以五年为时间点,实现‘五年百部精品’创作目标”,聚焦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更多精品力作。

发挥好“码头”的集聚效应则突出三个“集聚”和三个“更加”。通过集聚文化人才、集聚龙头企业、集聚文化创意,以更加创新的制度、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合作的精神,激发文化源头的创新创造能力;帮助上海打造首发、首演、首映、首展市场,帮助上海建成优秀文化发展的“基地”和“大本营”。

■新闻链接

“上海书展”等品牌提质升级

一批“上海主场”的品牌节展将成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市文广局局长于秀芬介绍,今年上海电影节期间将正式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举办“一带一路”电影周;影视市场将建立“国际合拍片”板块,引入中外合作机构,开展国际项目路演、项目洽谈会、制片人咨询会、国际合作政策推介会等,不断促进市场交易量、参展商数量、参展影片首映量等关键指标提升,将上海国际电影节打造成为影视国际交流、中国影视文化传播及影视产业推进服务的重要平台。

“今年是上海书展15周年,我们希望每年8月,全国各地爱书人因上海书展的举办而相聚上海,上海书展成为吸引八方来客的重要理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说,上海书展将汇聚全国乃至国际名家参与活动,并通过优秀图书、活动、出版人和作者的集聚,促进上海出版机构和全国其他优秀出版机构、民营图书策划制作机构、全国出版人和作者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增强对全国优质出版资源乃至国际出版资源的集聚度。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