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5·12改变人生轨迹的公益人

■ 本报记者 于俊如

汶川地震让很多人被动地改变了生活状态,但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些人,则是受地震救灾、重建感召,主动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

这些人中,有那场地震的幸存者,抱着感恩的心冲锋在公益一线,但始终无法弥补心灵创伤;有的从地震志愿者转型成为公益人,一做就是十年……

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公益行业的中流砥柱,是我们千万新时代公益人的典型画像。

余浩

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

从汶川地震幸存者到全职公益人

被5·12改变人生轨迹的公益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县桑坪中学的15岁学生余浩正准备去上课,突然感觉猛地晃了一下。几乎同时,他听到了“轰隆”一声巨响。跑到操场后,余浩惊恐地看到教学楼的各个楼层瞬间错开,有逃生的学生直接从二楼跳下,宿舍这边因为只开了个小门造成了堵塞,不少人也是从楼上直接跳下。这所有着近2000人的学校瞬间弥漫在一片黑暗与灰尘之中……

作为地震幸存者,余浩主动加入了志愿救援团队,协助当地的民兵发送物资。

“毕竟是生离死别的经历,接受过外界这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从此,感恩成为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标签。”余浩说,自己就是从那时开始接触公益、了解公益。在之后的求学生涯中,只要学校有公益活动,余浩都会尽可能去参加。

2013年4月20日,芦山发生7.0级地震。余浩脑中马上闪过一个念头:我必须要到芦山当志愿者,为灾区出一份力。

进灾区的路上,因为受到阻拦,余浩情急之下喊道:“我是汶川人,我是去报恩的。”在灾区的夜里,余浩清晰的感受到灾后的心灵创伤一直都在,看着在帐篷里熟睡的同学,“就好像这一切都是复制过的一样”。

后来,余浩又先后加入雅安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和壹基金实习,逐渐从一名志愿者开始向职业公益人转化。

2015年,大学毕业后的他加入了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由此真正成为了一名全职公益人,在云南开展关爱抗战老兵、寻找远征军骸骨等公益项目。对他而言,公益也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自己关注到的、能去做的,他都会尽力去做。

“作为山区出来的孩子,没有什么理想,但是因为地震,我了解了志愿者、义工这个群体,了解了公益这个行业。让我有机会能做一些事情,有个报恩的途径。”余浩说,“汶川地震让我对公益有了认知,芦山地震让我走上了全职之路。”

张媛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阿拉善SEE基金会副秘书长:

以做公益来弥补因地震引起的不安

被5·12改变人生轨迹的公益人

“你有教师资格证吗?”、“有心理咨询师证书吗?”这样的问题让想去为灾后做点事情的海归张媛,一度觉得自己很没有用。

2008年,张媛刚从法国回来,做了三年紧张的SAP咨询顾问之后,正处于休息调整状态。地震发生时,张媛身处大连,边看电视边流泪。在捐赠的同时,张媛也开始思考自己能做点什么,才能释放心里的不安。

抱着想做老师或者心理疏导、陪伴小孩等想法,张媛询问了四川、贵州等地的机构,但是得到的却是没有资格的回答。“现在想来可能是当时问的地方不对,很多机构其实是不需要这些证书,就可以当志愿者的。”张媛解释说。

2009年初,张媛看到深圳义工联在招募志愿者去非洲支教,要求会法语。国外的工作经历和会法语,让张媛从8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去到非洲的多哥等地,一呆就是一年。

2010年回国后,张媛进入到深圳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任副秘书长。

张媛是一个不喜欢一成不变生活的人,回看这10年走过的路程,正是因为公益行业一直有新鲜的事物在吸引着她去尝试、去挑战,使她在公益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从最初做志愿者,到任职深圳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副秘书长的感性公益,又经历了创办公益机构,再到去北大学习充电,一直到现在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张媛自嘲“一直在不断的被现实打击中实现自我的成长”。

在张媛看来,汶川地震“震动”了一批人——大家面对灾害而又无能为力造成的心理创伤,使很多人希望能做点什么来弥补。这其中就有些人,因为在捐款和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发现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不知不觉就一直做了下来。“隐隐约约是抱着补偿的心态在做事情”,张媛说,公益是需要耐心和专业来做的事情,激情的进入,最后能留下来的肯定是经过了理性思考的人。

程飞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修班同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