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首届中国品牌建设互联网创新论坛在广州大剧院拉开帷幕,围绕赋能中国品牌建设的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共探讨新时代下数字化创新解决方案,拓宽中国企业家建设品牌的创新思路。
▲ 首届中国品牌建设互联网创新论坛
品牌建设迈向数字化、人性化
当前,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国的品牌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愈向数字化迈进;二是品牌基于人性的流变。
“未来品牌的产生,一开始就会在网络交汇。不管是依赖深度体验的品牌还是完全虚拟的品牌,都需要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交汇,来深化影响力和黏着力。” 集和品牌董事长龚凯在首届中国品牌建设互联网创新论坛上说。
京东大数据联合实验室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2018互联网+中国品牌发展报告》指出,在“转型”层面,中国品牌消费正走向智能化、品质化、健康化、绿色化和知识化;在“均衡”层面,电商平台助推中国品牌得到充分发展,消费分布也全面走向均衡。
龚凯指出,未来是技术领先的时代,品牌底层知识研究作为品牌基石,将对中国品牌创新、品牌咨询行业的系统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起到开创性的引领作用。
韩后集团总裁、董事合伙人肖荣燊在上述论坛中分析,未来人性将成为品牌关键,品牌朝着社群细分、品牌人格化转变。物性与人性的关系是产品与用户的平衡,要重视人性大于物性。在这个背景下,未来将产生超级用户,基于用户的产业多维供应能力也将得以提升。
肖荣燊解释,“产品-渠道-用户”模式将转变为“用户-渠道-产品”模式。过去是基于产品,再找到渠道,向品牌的目标用户推荐产品。而在新模式下,首先是精准捕捉用户,根据用户找到合适渠道,继而生产用户需要的产品。
“未来是品牌基于人性流变与升腾的时代。”龚凯表示。他认为中国品牌战略创新有三条通道:中国消费升级融入全球化;建立数据驱动的品牌战略;赋能组织,赢得消费者。
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在“微笑曲线”中,价值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左端是技术和专利,右边是品牌和服务。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附加值,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成为当务之急。品牌凝聚着企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砝码。
《品牌蓝皮书:中国品牌战略发展报告(2017)》曾锐利地指出,中国从2010年开始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总量高速增长却难掩以品牌为代表的内涵式增长动力不足,品牌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长期得不到改观。
因此,近年来国家战略层面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品牌”的重要性。《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战略任务之一,就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
2014年5月,主席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打造中国知名自主品牌。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明确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2017年批准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鼓励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平面、网络等媒体,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安排自主品牌公益宣传,旨在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龚凯表示,当说出中国品牌的时候,世界对“中国智造”以及对品质与质量的理解,需要在“认知”上下功夫,也就是要说好品牌故事和价值追求。